《山东法制报》2025年3月7日
胡科刚
哲学是对世界、人类和思维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学问,它探讨存在、真理、价值观等核心议题,是一种追求智慧和认识的活动,引导我们追求个人幸福、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。法哲学则从哲学的角度出发,研究和思考法律问题,探讨法律的价值、本质、理论意义、历史发展及局限等问题。在当今我们提倡依法治国的背景下,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实际出发,以自主性的姿态对法哲学的未来进行展望,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儒家、道家、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就相互交融,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哲学的基本框架。儒家强调“仁爱”与“礼治”,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结合;道家主张“ 无为而治”,强调遵循自然法则;法家则重视法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,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这些思想为中国法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从先秦到明清,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变革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,形成了各种法律典籍和法治文化,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善和稳定的法治体系,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。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,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,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,尊重和保障人权,推进依法行政,深化司法体制改革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保障人权、规范权力、推动改革、促进发展、维护稳定、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,中国法哲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。一方面,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矛盾。为了解决现代法律问题和推进法治建设,中国曾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法律制度与经验,但近年来在许多方面出现了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如何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传承,是中国法哲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。另一方面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,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新的法律问题不断涌现。 如何及时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,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,也是中国法哲学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。
中国法哲学,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,承载着传承历史文明、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使命。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法哲学不仅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,更承载着引领中国法治建设走向更加公正、 高效、文明的历史重任。
作为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国法哲学的首要使命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法律文化。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,结合现代法治理念,将法哲学理论应用于法律实践和法律改革中,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实践的创新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哲学体系,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支撑。
其次,中国法哲学的使命是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。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,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。 作为法治建设的理论先导和思想引擎,中国法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。 通过深入研究法治建设的规律和问题,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,为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。为此,我们需要加强法哲学理论研究、 实证研究、比较研究等多种方式,深入探索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的本质和规律,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法哲学理论和观点。
社会公正与和谐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。作为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的科学,中国法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。通过倡导公平、正义、诚信等价值观念,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实践的创新,为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法哲学教育体系建设、推广法哲学普及读物、举办法哲学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,提高公众对法哲学的认识和理解,培养具有法哲学素养的法治人才,这是实现中国法哲学使命的重要途径。
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全球法治治理体系建设日益重要。作为世界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国法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参与全球法治治理体系建设。通过加强与国际法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,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经验,为推动全球法治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